歡迎進入北京鑫視科科技有限公司網站!
24小時熱線電話:4008058599
基于微通道結構的光電流動反應池傳質 - 光催化協同作用機理
更新時間:2025-10-16
點擊次數:81
一、引言
隨著全球對可持續能源與環境保護的關注度不斷提高,開發高效、綠色的化學反應技術成為研究熱點。光電流動反應池作為一種新型反應裝置,利用光生載流子驅動化學反應,在太陽能制氫、CO?還原以及有機污染物降解等方面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然而,傳統光催化反應存在光生載流子復合嚴重、反應物傳質效率低等問題,限制了其反應效率與實際應用。微通道結構的引入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 。微通道通常指特征尺寸在微米至毫米級別的流體通道,其獨特的幾何特征賦予了反應體系優異的傳質、傳熱性能,能夠與光催化過程相互協同,提升整體反應效能 。深入理解基于微通道結構的光電流動反應池中傳質 - 光催化協同作用機理,對于進一步優化反應池設計、拓展其應用范圍至關重要。
二、微通道結構的傳質特性
2.1 微通道內流體流動狀態
在微通道中,流體流動狀態與宏觀尺度存在顯著差異。由于微通道特征尺寸小,流體流動通常處于低雷諾數(Re)區域 。一般情況下,當\(Re < 2300\)時,流體呈層流狀態,在微通道中,Re常遠低于此值,使得流體流動較為穩定,流線平行且規則,有利于精確控制流體行為 。與宏觀湍流相比,層流狀態下流體混合主要依靠分子擴散,混合效率相對較低 。但通過巧妙設計微通道結構,如采用螺旋形、蛇形或具有內部擾流結構(如微柱、凹槽)的通道,可以誘導產生二次流或渦流,促進流體混合,增強傳質效果 。例如,在螺旋形微通道中,流體在離心力作用下產生二次流,使得不同徑向位置的流體相互混合,有效提高了傳質系數 。
2.2 傳質效率提升機制
微通道結構具有高的比表面積(表面積與體積之比),通常可達到\(10^3 - 10^4 m^2/m^3\),遠高于傳統反應器 。這意味著單位體積流體與通道壁面(或負載在壁面上的催化劑)的接觸面積大幅增加,為反應物與催化劑的接觸提供了更多機會,從而促進傳質過程 。以氣 - 液反應為例,在微通道中,氣體可迅速溶解于液體并擴散至催化劑表面,氣液界面面積的增大顯著提高了氣體溶解速率 。研究表明,在微通道內進行 CO?溶解實驗時,其溶解速率相較于傳統鼓泡反應器提升了數十倍 。此外,微通道內較短的擴散路徑也是傳質效率提升的關鍵因素。同時,微通道內可實現對流體流速的精確控制,通過調節流速能夠優化反應物在反應區域的停留時間,確保反應充分進行 。合適的流速既能保證反應物有足夠時間與催化劑接觸發生反應,又能避免因停留時間過長導致產物過度反應或催化劑失活 。
三、光催化反應原理
3.1 光催化劑的光激發過程
光催化反應的核心是光催化劑,常見的光催化劑如 TiO?、ZnO、g - C?N?等,具有特定的能帶結構 。以 TiO?為例,其由價帶(VB)和導帶(CB)構成,中間存在禁帶(Eg) 。不同光催化劑的能帶結構和禁帶寬度各異,決定了它們對光的響應范圍和催化活性 。例如,g - C?N?的禁帶寬度約為 2.7 eV,能夠吸收可見光,拓展了光催化反應可利用的光譜范圍 。
3.2 光生載流子的遷移與復合
光生電子 - 空穴對產生后,在光催化劑內部會發生遷移 。電子向導帶底移動,空穴向價帶頂移動 。理想情況下,光生電子和空穴應遷移到催化劑表面,分別參與還原反應和氧化反應 。然而,在實際過程中,光生電子和空穴存在復合的可能性 。復合過程分為輻射復合和非輻射復合 。輻射復合會以光子形式釋放能量,非輻射復合則以熱的形式耗散能量,這兩種復合過程都會降低光催化反應效率 。為抑制光生載流子復合,常采用多種策略 。一方面,通過構建異質結,如 TiO?與 CdS 形成的異質結,利用兩種半導體材料能帶結構的差異,促使光生載流子在異質結界面定向遷移,減少復合 。另一方面,對光催化劑進行表面修飾,如負載貴金屬納米顆粒(如 Au、Pt),貴金屬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效應可增強光吸收,同時作為電子捕獲中心,促進光生電子轉移,降低電子 - 空穴復合幾率 。
四、傳質 - 光催化協同作用機理
4.1 傳質對光催化反應的促進作用
4.1.1 反應物及時補充與產物快速移除
在光催化反應過程中,反應物濃度的維持對于反應持續高效進行至關重要 。在微通道光電流動反應池中,高效的傳質作用能夠及時將反應物輸送至光催化劑表面 。以有機污染物降解反應為例,有機污染物分子在微通道內快速擴散至光催化劑表面,與光生空穴或羥基自由基發生反應 。由于微通道內傳質效率高,反應物能夠持續補充,避免了催化劑表面反應物濃度過低導致反應速率下降的問題 。同時,反應生成的產物能夠迅速從催化劑表面移除,防止產物在催化劑表面積累,避免對反應活性位點的占據,從而維持催化劑的高活性 。在光催化 CO?還原反應中,及時移除生成的 CO、CH?等產物,有利于反應向正方向進行,提高 CO?轉化率和產物選擇性 。
4.1.2 增強光催化劑與反應物接觸
微通道結構的高比表面積使得光催化劑與反應物的接觸面積顯著增大 。負載在微通道壁面的光催化劑,其表面活性位點能夠充分暴露在反應物中 。例如,在微通道內負載 TiO?納米顆粒作為光催化劑,反應物分子與 TiO?表面的接觸機會遠多于傳統反應器 。而且,通過優化微通道內流體流動狀態,如誘導產生的二次流或渦流,能夠使反應物更均勻地分布在光催化劑周圍,進一步增強二者接觸 。這種充分接觸能夠提高光生載流子與反應物的反應幾率,促進光催化反應進行 。研究表明,在具有特定微通道結構的光電流動反應池中,光催化劑與反應物的接觸效率提高,可使光催化反應速率提升數倍 。
4.2 光催化對傳質過程的影響
4.2.1 光熱效應引發的流體流動變化
光催化劑在吸收光能進行光催化反應的同時,部分光能會轉化為熱能,導致催化劑表面及周圍流體溫度升高,產生光熱效應 。這種溫度變化會引起流體密度變化,進而影響流體流動狀態 。在微通道中,局部溫度升高使得流體密度降低,形成密度梯度,從而引發自然對流 。自然對流的產生增強了流體混合,促進了傳質過程 。例如,在以 TiO?為光催化劑的微通道光電流動反應池中,當光照強度增加時,TiO?表面溫度升高,周圍流體產生自然對流,使得反應物和產物的傳輸速率加快 。而且,光熱效應還可能改變流體的粘度等物理性質,進一步影響流體流動和傳質 。不過,光熱效應的影響程度與光催化劑的光吸收特性、光強、流體性質等多種因素有關,需要綜合考慮和優化 。
4.2.2 光生載流子誘導的電遷移作用
光催化過程中產生的光生電子和空穴,會在光催化劑表面形成局部電場 。在微通道內的電解液環境中,這種局部電場能夠對帶電粒子(如離子態的反應物或產物)產生電遷移作用 。以光催化分解水制氫反應為例,光生空穴在陽極表面氧化水產生氫離子,氫離子在電場作用下向陰極遷移,促進了氫離子的傳輸過程,加快了反應速率 。同樣,在其他涉及離子參與的光催化反應中,光生載流子誘導的電遷移能夠改變離子的傳輸路徑和速率,影響傳質過程 。這種電遷移作用與微通道內的流體流動相互耦合,共同影響反應物和產物的分布與傳輸,進一步強化了傳質 - 光催化協同效應 。
4.3 協同作用對反應性能的綜合提升
4.3.1 反應速率的提高
傳質 - 光催化協同作用顯著提高了光電流動反應池的反應速率 。傳質過程的強化保證了反應物及時供應和產物快速移除,維持了光催化劑表面較高的反應物濃度和反應活性;光催化過程產生的光熱效應和電遷移作用又進一步促進了傳質 。二者相互促進,形成正反饋循環,使得光催化反應能夠在更有利的條件下進行 。例如,在微通道光電流動反應池中進行有機污染物降解實驗,相較于傳統光催化反應器,由于傳質 - 光催化協同作用,反應速率可提高一個數量級以上 。在太陽能制氫反應中,協同作用也能大幅提升氫氣生成速率,提高太陽能到氫能的轉化效率 。
4.3.2 產物選擇性的調控
傳質 - 光催化協同作用還可以對產物選擇性進行有效調控 。在一些復雜的光催化反應體系中,不同的反應路徑可能生成多種產物 。通過優化微通道內的傳質過程,如調節流速、控制反應物濃度分布,可以改變反應體系中各物質的停留時間和局部濃度,從而影響反應路徑的選擇性 。例如,在光催化 CO?還原反應中,通過精確控制微通道內 CO?和 H?O 的流速以及反應溫度、壓力等條件,結合光催化過程中光生載流子的作用,可以選擇性地提高 CO、CH?或其他碳氫化合物的生成比例 。這種對產物選擇性的精準調控,對于實現光催化反應的工業化應用,生產高附加值化學品具有重要意義 。
五、結論
基于微通道結構的光電流動反應池中,傳質與光催化過程存在著緊密的協同作用 。微通道獨特的流體流動特性和高效傳質機制,為光催化反應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傳輸條件,促進了反應物與光催化劑的接觸,及時補充反應物并快速移除產物,從而提升光催化反應效率 。光催化過程產生的光熱效應和光生載流子誘導的電遷移作用,反過來又對微通道內的傳質過程產生影響,改變流體流動狀態和離子傳輸行為 。這種傳質 - 光催化協同作用綜合提升了反應性能,不僅顯著提高了反應速率,還實現了對產物選擇性的有效調控 。深入理解這種協同作用機理,為進一步優化光電流動反應池的結構設計、操作參數以及拓展其在能源、環境等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未來研究可聚焦于通過多物理場耦合模擬,精確預測傳質 - 光催化協同過程,以及開發新型微通道結構與光催化劑體系,進一步強化協同效應,推動光電流動反應池技術的實用化進程 。
產品展示
SSC-PEFC20光電流動反應池實現雙室二、三、四電極的電化學實驗,可以實現雙光路照射,用于半導體材料的氣-固-液三相界面光電催化或電催化的性能評價,可應用在流動和循環光電催化N2、CO2還原反應。反應池的優勢在于采用高純CO2為原料氣可以直接參與反應,在催化劑表面形成氣-固-液三相界面的催化體系,并且配合整套體系可在流動相狀態下不斷為催化劑表面提供反應原料。
SSC-PEFC20光電流動反應池解決了商業電催化CO2還原反應存在的漏液、漏氣問題,采用全新的純鈦材質池體,實現全新的外觀設計和更加方便的操作。既保證了實驗原理的簡單可行,又提高了CO2還原反應的催化活性,為實現CO2還原的工業化提供了可行方案。
產品優勢:
SSC-PEFC20光電流動反應池優勢:
● 半導體材料的電化學、光電催化反應活性評價;
● 用于CO2還原光電催化、光電解水、光電降解、燃料電池等領域;
● 微量反應系統,極低的催化劑用量;
● 配置有耐150psi的石英光窗;
● 采用純鈦材質,耐壓抗腐蝕;
● 導電電極根據需要可表面鍍金、鈀或鉑,導電性能佳,耐化學腐蝕;
● 光電催化池可與光源、GC-HF901(EPC)、電化學工作站、采樣系統、循環系統配合,搭建光電催化CO2還原系統,實現在線實時測試分析。
